查看原文
其他

实现乡村振兴,文化不可缺位

李川 上海华略智库 2022-12-24



作者:华略智库北京总部合伙人 李川
来源:华略创智(ID:HUALUETT)

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,也是乡村振兴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,以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,才可能造就出有底蕴、有厚度的幸福、和谐、繁荣、美丽新乡村。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,文化不可缺位。
01乡村振兴现实困境

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,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、历史性任务,事关全国亿万农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,是新时代“三农”工作总抓手,具有重大现实与历史意义。近年来,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,取得了一定成效,同时也暴露出众多问题。


首先,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,农村基础设施、村容村貌提升明显,村民的收入水平逐年增加,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将越来越重视精神需求,但当前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,闲来无事只能以打牌、聊天等形式进行消遣,精神文明生活较为空虚。


其次,随着现代经济与资本大量进入农村,资本驱动使得急功近利成为了大部分村民的价值取向,因利益冲突导致农村社会关系紧张,讲人情、重情义的传统乡风逐渐失去地位,人际关系逐渐冷漠并疏远。


再次,部分农村地区为发展经济、促进“一三产业融合发展”,不考虑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,不重视本底文化内涵支撑,盲目发展乡村旅游、休闲农业、农旅结合等业态,流于表面形式,使得产业内容同质化严重,缺少特色与吸引力。


最后,由于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紧张,村民参与学习培训的机会较少,教育水平与专业技能普遍低下,离乡发展的青壮年在城市难以得到发展前景好的工作机会,留守妇女与老人只能从事“小而散”的低效率农业工作,乡村缺乏拥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,难以进行非农产业发展。


总体来看,当前很多地方将乡村振兴的重点放在整顿村容村貌,改善交通、卫生等基础设施方面,硬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,软实力仍然落后。乡村的“样貌”变好看了,“灵魂”却相对空洞,没有将乡村振兴的“根”扎牢、“魂”升华。

02文化助推乡村振兴

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,也是乡村振兴的“根”和“魂”。习总书记在吉林考察调研时强调“推动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”。 实现乡村振兴,文化不可缺位。


每个农村都有独特的风土民情、都有属于自身在长期相处过程中形成的乡风民约。充分挖掘各个农村所独有的特性,通过文化加以引领和规范,为乡村振兴提供凝聚力与内在动力,提升农民素质、增强幸福感,意义重大。


一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组织和文化产品输入,充实村民的日常生活,激发村民热爱生活的积极性,打造积极向上的、充满正能量的农村主题生活,繁荣精神文明。


二是以文化调节、约束和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,引导村民守望相助、诚实守信、崇德向善,助推讲人情、重情义的乡风文明,抵制歪风邪气的输入,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。


三是发掘各村文化资源类型和历史特点,通过文化导入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持久生命力,使农村地区在推动一、三产业融合发展时有更多底色,形成各地区内容不同、又独具吸引力的农村旅游产业,展现农村田园风光、村落建筑、饮食服饰、风俗习惯等,以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发展、以经济发展推动文化保护。


四是通过书籍、影像资料、新媒体等多种渠道,对村民开展知识再教育和技能再培训,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水平,满足乡村多元产业发展的需要,促进村民多路径就业,为乡村振兴提供内在动力支持。

03典型案例:北京顺义区高丽营一村的文化兴村之路

北京顺义区高丽营一村以文化为引领,通过文化阵地建设和文化要素导入,兼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,繁荣兴盛村庄文化,培育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改善农民精神风貌,不断提高一村社会文明程度,走出了一条通过文化振兴、文化惠民推动乡村振兴的独特之路。


(一)历史悠久古村


高丽营一村位于顺义区高丽营镇西北与昌平区交界处,紧邻京承高速,牤牛河自村北至村南环绕而过。《顺天府志》记载:“唐驿站,高丽使丞用,形成村落。”故得名高丽营村。交通要道、军事要塞、盛清大集成为一村的历史标语,“古驿、古水、古路、古迹”等众多历史遗址和文化传承,滋润了世代村民。


全村现有426户、1500人,村域总面积3347亩、耕地1734亩。近年来,一村坚持以文化振兴为引领,着力营造良好村风民风,切实为百姓办实事,先后获得“中国最美乡村百佳范例”“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”“北京最美的乡村”“北京郊区生态村”“北京美丽乡村建设先进村”“首都绿色村庄”“北京市民主法治示范村” “北京市先进村民委员会”等荣誉称号。


 

(二)文化振兴措施


新时代的一村村民,在解决温饱问题并逐步走向富裕之后,开始追求更丰富多彩的生活、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。通过文化导入,物质文明、精神文明一把抓,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,丰富群众精神食粮,提升群众幸福指数。

 

1、加大文化设施投入


高丽营一村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中,兴建文化活动场所、用好用活文化旧址等资源,搭建起较为完善的乡村公共文化阵地。


新时代文明实践站,设有乡情村史陈列馆、图书馆、党员活动室、老人家食堂、儿童之家、妇女之家、文化大舞台等场所,是村民开展常态化文化活动最集中的场所,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,同时承载着文化驿站、老年驿站、党群活动站、志愿者服务站等功能。


新时代文明实践站

村史馆


如意公园,以“如意”形状的花坛撑起整个公园骨架,辅以精巧的园林设计,将生态与艺术完美结合,成为村民休闲、交流议事的理想之所。


 

白马书香街,将农村风情与文化气息完美融合,建有家风文化长廊、高下剧场、荷花池、红色书屋、蔬香区、杏花坛等,成为集文艺演出、阅读、休闲、农业体验为一体的文旅街区。


 

白马艺术区,多位艺术家集聚在此,布置了老照片艺术馆、雕塑作品等,散发出浓厚艺术气息,成为提升村民文化品位、陶冶艺术情操的怡然之所。


 

文明小院,村民根据兴趣爱好,以特色民宿、文物收藏、书法/乐器等为主题,装修改造民宅,增添文化要素,装点了村民日常的生活环境。


 

2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


一村在文化振兴过程中十分重视软实力建设,积极培养文化服务队伍、丰富文化活动。目前,全村有6支文化队伍齐头并进,包括评剧队、广场舞队、歌唱队、剪纸队、书法队、模特队等。每逢新春、元旦、六一、重阳、国庆等节庆日,一村均开展评剧、广场舞比赛、唱红歌、书法比赛等文化活动,成为强化思想引领的“桥头堡”。


作为远近闻名的戏曲之乡,一村评剧团将身边故事取材编排成戏曲节目,唱百姓身边的戏,展现百姓风采,目前已自编自演《乡村巧歼敌》《人间真情》《红色联络站》等剧目,获得广泛好评。


 

此外,一村充分利用在村大学生的力量,成立一支由大学生为主体的文化服务团队,策划与组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,包括道德大讲堂、致富经、儿童知识启蒙、垃圾分类宣传、读书会等,以新颖活泼的形式逐渐成为广大村民每周必打卡活动。


3、积极与“文化名人”互动


一村不仅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,也凭借便利的交通、淳朴的乡风和安静宜人的环境,成为艺术家创作理想之地。一村现聚集了一批大师级艺术家和具有浓厚乡村情怀的艺术创作人,如收藏了35万张珍贵照片、3000多部照相机和各种北京老物件的摄影家康学松、诗人/画家范学宜、书法家梁宝辉等。


艺术家们把艺术与一村的新农村建设、日常生活结合起来,不仅为一村设计出充满艺术气息的基础设施,更积极参与到与村民共建共享艺术成果的实践活动中,不仅提升了村民的艺术品位,更吸引了村外众多游览者的目光。


艺术文化让一村村民有了更美的人生体验,提升了村民的精神境界与艺术修养。


 

(三)文化振兴成效


一村用文化“利民、乐民、育民”,成为乡村文化振兴、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,成效显著:


乡风文明起来了。一村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,广泛开展“五好家庭”“遵规守制之家”“丽营好人”“五好党员”评选表彰等文明示范活动,倡导诚实守信、邻里和睦、尊老爱幼、讲人情重情义、崇德向善等道德思想,使文明润化细水长流,培育文明的乡风、良好的家风、淳朴的民风,形成了互助互爱、团结和谐的良好生活氛围。


 

治理高效起来了。一村围绕村民期盼,将文化融入村规民约中,提炼出“红心引领,入孝出悌,崇文善礼,知乐善舞,亲水护绿,遵规守制”24字村域文化,延伸出务实有效、具有浓郁村域文化特色的新版村规民约,并以“一村党员户”“五个十佳(家)”“村规民约星级户”等三块标牌的形式落地执行,实现了党的主张和群众意志的有机统一,村域治理水平明显提升。


 

经济发展起来了。一村依托科技指导,大力发展富硒小麦种植、樱桃种植、工厂化养鱼等第一产业,提升种养殖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。同时,积极整合村域文化资源,深入挖掘历史文化、园林文化和艺术文化,推动文化旅游融合,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,形成了以现代农业为基础、田园观光、文化体验、艺术交流等补充的多元产业链,2019年全村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86.2万元,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。


富硒小麦
 

村庄漂亮起来了。一村以“生态文化”为引领,让村民树立起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大力开展环境整治、争贴“星”卫生户、打造特色美丽街巷、垃圾分类先行试点等活动,利用2年时间把村中1.6公里的“臭沟”改成暗沟,建成如意公园、荷花塘等设施,使村域环境在较短时间内根本性改善,成功获评 “北京最美的乡村”,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一村老百姓最大的福利。


 

村民富裕起来了。一村通过文化大讲堂、农村书屋、科普教育等活动,向村民传政策(新旧动能转换、农村致富经等)、传文化(传统文化、文学艺术、绘画书法等)、传技能(劳动技能、科学技术、健康保健等),极大提升了农民素质与技能,激发了一村村民内在活力。


村民通过经营民宿、举办兴趣爱好班、打造特色餐饮、开展高技术养殖种植等形式,拓宽了增收渠道,2019年全村村民人均收入达2.6万元,促进生活富裕目标的实现。


04启示借鉴——三大法宝

从高丽营一村文化振兴之路看,实现“文化下乡”既要提高文化基础设施硬实力,也要提升文化软实力。总结来看,要推动文化振兴,需要三大法宝——文化阵地、文化活动、文化交流。


建设文化阵地,扩大文化设施覆盖面。文化振兴,首先要建设文化阵地。通过文明实践站、图书室、广播室、大舞台、文明公园等文化设施的投入,为村民提供专门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,提供戏曲、图书、电影、讲座等文化产品。


同时,要制定文化阵地运营制度,明确文化场所服务项目、服务流程、开放时间、责任人及联系方式、监督电话等,规范服务制度,提升文化设施服务效能。


开展文化活动,提供多样化文化产品。根据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文化心理,组织开展与日常生产生活相关联、农民喜闻乐见、愿意参与、能够参与的公共文化活动,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。


从具体形式上看,可通过“群众点单、机构接单、政府奖单”的方式,把新思想、新理念、新政策、新知识、新风尚,融入到各类文化活动中,真正做到让群众看得见、听得懂、信得过、愿参与、用得上、真点赞。


推动文化交流,形成浓厚的文明氛围。通过“讲”“评”“帮”等形式开展各类交流活动。具体来讲:


一是通过“讲”,通过组织民间文艺骨干、非遗传承人、劳动模范、致富能手以及离退休的教师、医生等专业技能型人才,采取集中辅导报告、讲座、培训或分散小型、面对面的咨询、访问、恳谈、交心、拉家常等形式,宣讲理论政策,传播各领域专业知识文化和技能,倡树文化道德。


二是通过“评”,利用“星级文明户”评选、善行义举四德榜等形式,组织群众对社会上和发生在身边的思想道德现象开展互动评议,推荐身边好人、道德模范,褒奖善行义举、惩戒道德失范行为。


三是通过“帮”,采取上门拜访、心理疏导、公益帮扶、结对关爱等方式,培育邻里互助、守望相助、患难相恤的社会风尚。

05文化振兴切记要结合实际

以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,才可能造就出有底蕴、有厚度的幸福、和谐、繁荣、美丽新乡村。但文化振兴要防范一些问题:


一是防范出现文化设施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,部分地区在花大力气建好文化设施后,由于缺乏专人管理、制度不全等原因,使用效率不高,作用大打折扣。


二是在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上,缺乏一些针对村民年龄、文化程度、兴趣爱好等更易于接受的文化产品,文化供给的质量要进一步提升。


三是在发展乡村文旅产业中,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预估和项目整体设计,不能将一些文化要素强行植入,浮于表面,不能带给游客真正的文化体验。

06结语

文化兴国运兴,文化强民族强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,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,文化不可缺位。


通过文化振兴、文化惠民助力乡村振兴建设,高丽营一村为我们上了生动一课,也为其他地区开展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之道,一副乡村文化画卷徐徐铺展开来。


———— e n d ————
推荐阅读

【原创】对标国际贸易规则最高标准,推动长三角全方位高水平开放
【原创】从开放引领走向创新引领:“十四五”上海发展理念转型思考
【原创】天津与青岛:“北方第二城”的微妙竞争
【动态】心有所信,方能致远——华略智库2020年8月刊
【荐文】最新全球金融中心排名:上海首进前三,北京第七,深圳第九!
【荐文】抢“双一流”年轻人:上海、长三角的焦虑和底气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